close
2008年巴黎書展和.....2004年巴黎書展
2008年第二十八屆書展剛閉幕,書展中除了無數的大小書店參加,買書、賣書,作家簽書,還有各種有關書的辯論、座談,不同的活動同時進行。
即使電子書愈來愈風行,法國的書市仍然蓬勃興盛。每年出版物愈來愈多,不管一年有一萬萬的書賣不出,遭到被輾碎的命運,出版商依然不停出書.......
法國人一貫愛偵探小說,和時事有關的書。尤其是名人的書,如法國總統薩科奇和前妻及新婚妻子的書一路暢銷。幾位暢銷書作家的小說也一直高居榜首,經年不衰。童書甚至比去年銷售量增加了百分之二十。
今年書展的主賓國是以色列,雖然紀念希伯來國度創立六十週年,但受邀的是這個國家的文學,而不是政體。以色列是一個多元文化的國家,它的文學植根於過去,在一個現世的動蕩裡顯示出它的特殊性。
這次有三十九位以色列作家受邀來巴黎,包括得諾貝爾文學獎的Amos Oz(1998)。他們介紹和捍衛蓬勃朝氣的文學,呈現一種豐富的、多元文化社會的形象。
以色列文學和悲劇性的歷史有關。書寫中常提及在猶太集中營裡的歐洲猶太人、流放的親人等,這些疏離和身份,組成了新國度誕生的各種元素。作家裡有大家都熟悉的美國猶太作家羅斯Philip Roth。這國家的作家群有來自美國、俄國、歐洲、南美的猶太人,也有來自非洲、中東、巴勒斯坦,遍及全球。其中也有基督徒、回教徒。
以色列和他的鄰國阿拉伯人自立國以來的衝突,成為很多小說的寫作動機和題材。如David Grossman 的兒子在2006年死於戰鬥, Amos Oz ,Avraham B. Yehoshua,這三個以色列的代表作家都在積極尋求解決和巴勒斯坦問題的方法。他們的作品都見證了這一點。
這次書展最令人遺憾的是,許多阿拉作裔的法國人,巴勒斯坦人等杯葛書展。書和這些政治宗教衝突完全無關,文學是生命、自由、希望。連愛書的巴勒斯坦人都覺得杯葛書展不妥。

2004年巴黎書展的主賓是華文文學,特將我當時所寫的採訪稿附錄於下:


華文文學成為巴黎書展主賓
華文文學首次登堂入室,成為巴黎國際書展的主賓。2004年第二十四屆書展,邀請了兩岸三地三十九位知名作家來法國,和讀者及法國同行們會晤交流。這些作家的作品多已被翻成法文,廣泛引起法國讀者的興趣與共鳴。
中國作家代表團團長陳建功認為,這次書展介紹的中國作家,頗能反映中國當代生活的各層面,如生活狀態、感情世界、審美方式、行為模式等等。陳建功的《卷毛》一書翻成法文,並拍成電影。
莫言,是法國媒體上佔報導篇幅最多的作家。他的《紅高梁家族》奠定了文壇的地位。《酒國》《豐乳肥臀》也翻成法文,寫作風格大膽、想像力豐富,不斷尋求突破,澎湃輾轉的詞鋒,令人驚嘆。
劉心武,以《班主任》,開「傷痕文學」的先聲。小說、散文、兒童文學、理論等作品豐富,小說富社會思考,生活感受敏銳。
韓少功,以《爸爸爸》等作品,被認為是八十年代尋根文學的倡導者之一。從90年代的《馬橋詞典》到6年後的《暗示》,看出他游移在形而下的民間生活細節和形而上的哲學概念之間,探索新的表現形式。
蘇童的《妻妾成群》拍成電影,《紅粉》、《米》等小說,被翻成法文;劉醒龍,著有《威風凜凜》《至愛無情》等長篇小說。
江蘇的前衛作家、寫實驗小說的格非,中篇《褐色鳥群》被視為中國當代最玄奧的小說;李銳,《厚土》獲得強烈的反響。
余華,《活著》由張藝謀拍成電影,1994年法國坎城影展獲獎。方方,《風景》《落日》《在我的開始是我的結束》等小說翻成法文。張平,《抉擇》獲茅盾獎並拍成電影;蔣韻,除長篇小說《櫟樹的囚徒》等作品外,小說集《現場逃逸》翻成法文。張煒,著有《九月寓言》等,多部作品被翻成法文;柳建煒《北方城墎》、《突出重圍》; 蒙古族作家郭雪波,曾以《大漠魂》獲台灣聯合報文學獎,《沙狼》翻成多國文字;藏族作家阿來,以《塵埃落定》獲茅盾獎。戴來,是中國作家群中最年輕的作家。中國作家正式名單中還有畢飛宇、鐵凝、殘雪、遲子建、潘琦、蔣子丹、金堅范。
台灣作家:多元文化衝擊
李昂,作品有強烈的西方現代意識,早期作品觸及性意識性心理的禁區,並探討婦女命運、人性解放和社會文化道德關係,被視為台灣「新世代」代表作家,作品在評論界頗受爭議。一九八三年以《殺夫》一舉成名。此小說於一九九二年被翻成法文,書名卻是《屠夫之妻》。現在法國又重新出版,書名用回原意《殺夫》。
黃凡,台灣有史以來首位職業作家,連得了聯合報小說獎六個獎,小說獎隨後停辦。他也是入選「二十世紀華人文學一百強」中唯一的台灣作家。黃凡在修襌修了十年之後,竟然寫了《躁鬱的國家》一書!他自嘲是修襌沒有成功之故。但他的書預言了台灣政壇將發生或已發生的事,被認為屬於知性文學家。
陳黎是此次受邀的少數幾位華文詩人之一。荷蘭國際詩歌節選了世界各國五十首詩,中文只選了陳黎的詩,被譽為用象形文字創造了象徵詩。他的詩上了荷蘭報紙藝文版的頭條!他認為台灣的詩走在大陸的前面,大陸現在的詩派只是重複台灣所走過的路。他自覺和梁秉鈞、楊煉的詩風較相近。他以身為花蓮詩人為傲:「全世界只有兩個地方的人談他們的地方:巴黎和花蓮!」
朱天文出自寫作世家,父親及兩位妹妹都是作家。她從小就受父母薰陶,十六歲開始寫作。翻成法文的短篇小說集《淡水最後列車》中,收錄了朱天文和父親朱西寧、妹妹朱天心三人的短篇小說。三人的寫作風格迥異。朱天文的小說較感性,《肉身菩薩》裡有對人性的細緻描寫。《小畢的故事》由侯孝賢搬上銀幕。
港澳作家:無處是家,處處是家
香港,在作家眼中是浮動的小島。在經濟至上的香港社會,作家生是為了寫作,卻不能靠寫作維生。梁秉鈞,是作品被翻譯成法文最多的香港作家。他留學美國,把現代主義引入香港。他是寫作的多面手:散文、新詩、小說,無不擅長。王璞在與讀者會晤的座談會上,暢談對香港文學的看法,她的「小島系列」寫了八年,其中充滿了浮動感、飄動感。出生於印尼的「香港文學」總編輯陶然,表達了中國人無處是家,也處處是家的流離之感。另一位有同樣感觸的澳門作家、出生寮國的廖子馨則被編入了中國作家的隊伍裡。
海外受邀的中國作家有:旅居美國和英國的詩人北島、楊煉,及旅居荷蘭的作家多多。

書展的周邊活動豐富,許多人認為書展座談會中最成功的一場是「城市景觀和生活,環境在文學上的印記」。四位作家和主持人的對話,常是不按牌理出牌,或是會錯意,答非所問,反而獲得意外成功,引來全場笑聲不斷。主持人農樓(Eric Naulleau)是作家,也是島嶼精神出版社負責人,常在電視節目中出現。李昂首先侃侃而談自己的小說《迷園》,書中的父親企圖將花園作象徵,作為台灣身份的認可,藉以建立台灣的主體性。十二年前台灣書評不喜歡,現已得回應。當主持人要黃凡談《慈悲的滋味》之時,他渾然不知自己十二年前寫的書被翻成了法文。他說:「這書當年是暢銷書,可能趁我不備,送出來翻譯了吧?早知道,我會帶一本來,先複習一下內容…」。場中讚嘆黃凡的幽默,殊不知他是由衷之言。在座的中國作家劉醒龍也表示佩服黃凡「中國人的氣質和風範」;他引用莫言的話:「對作家而言,作品出版後,便屬於讀者」。劉心武對主持人問及「傷痕文學」時,也立即回應:「這已經過時了,你應該問些現今的,我的寫作迄今已有很大的改變。」最後主持人以「這是一次終身難忘的幸會。」作為結語。
另一場趣味性濃的座談會,是「文學、電影和電視」。一開始,主持人漢學家兼翻譯家貝侯伯(Alain Peyraube)問方方關於影視寫作的經驗,方方馬上告訴他:「你完全錯了。我從未寫過有關作品!」莫言談張藝謀拍他的《紅高梁》的過程,三天內高梁就長大的經驗,像講一個有趣的故事,引人入勝。蘇童的《妻妾成群》成了張藝謀的《大紅燈籠高高掛》,故事背景卻由南方搬到了北方。蘇童對小說和電影的結合,作一妙喻:一雙美男女,生出醜八怪;醜夫婦卻生出美娃娃。他不認為好小說才能產生好電影。張平談自己寫電視劇本的經驗,認為狼狽。柳建煒形容大陸人對電視劇的愛好是「雷打不動」。據這位專業電影編劇的研究,中國110年電影史中,60%都和文學關係密切。在國外得獎的電影作品90%改編自小說。朱天文談和侯孝賢的合作,竟認為毫無成就感;因侯導不依賴劇本,重現場衝擊。
李昂、李銳、莫言、余華四位作家本次得到法國文化藝術騎士勳章。韓少功是去年獲得的勳章,這次一併同時頒發。
法國媒體對於未在正式名單上的作家也著墨不少。如十九歲的少女作家田園,《斑馬森林》一書,藉一方想像的世界,道出大陸新一代對飛速發展的中國社會無所適從的心態。(施文英寫,刊於2004年法國華報)
(施文英寫,刊於2004年法國華報)
圖: 前排左起:法國華報記者施文英,作家李昂,駐法代表邱榮男,作家黃凡,詩人陳黎,後排左起:中國時報記者蔡筱穎,中央社記者羅苑韶,田永康組長.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arissea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